基于学生 把握本质 促进理解
——《比的意义》一课教学反思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王红新
《比的意义》,这节课一直被公认为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难点,比的概念学生认知比较模糊,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孩子把比赛中的比分当做比的形式。甚至有许多孩子,受一二年级学习影响,把两个物体的比多比少也认为是比的一种形式。而实际在教材对“比”的描述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指出了教材中对比的意义定义的局限性,认为1.“比”是一种数量关系2.“比”为“比例”作准备,并可以扩展为一种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3.“比”原本是同类量的比较关系,但也可以推广到不是“同类量”的情形;4.不同类量的比,不宜作为“比”的主要情境引入;5.同类量的比值没有量纲,不同类量的比值一定会有量纲;6.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作为“比”的定义,乃是舍本逐末。
那《认识比》究竟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呢?我确定了我教学重点,1.认识同类量的比(倍数关系)和不同类量的比(函数关系);2.生活中的比分与数学上比分的不同;3.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基于“学生立场”,深入研究学生的起点,真心暴露学生的疑点,进而定位课时教学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通过微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初步感受“比”
课前制作了《比》的微课,重点介绍了比各部分的名称,计算比值的方法,以及生活中的比。这部分内容,学生不需要探究,通过微课的学习就能掌握。比是一个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经常能听到,但很多都是“比较”,例如,小明比小红高,苹果比梨多等,还有就是比赛中的比分。直接让学生在微课中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为新课更需要探究的部分留出了时间,介绍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对照自己认识的比,和将要学习的比产生融合和辨析,实现生活与课堂的对接。
二、合理取舍,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对比辨析“比”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根据微课,课上只是检测反馈,教学采用了弱处理。而对于学生熟悉又陌生的比分,进行了对比强化教学,帮助学生突破这个疑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模拟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比,前项和后项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比分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辨析出比分不是我们数学上要研究的比,只是比赛的一个记录而已。这不仅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更是学生理解比的一个重要过程。
三、聚焦意义,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认识“比”
通过和面过程中面粉和水的现实背景引入,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在不断地比较综合当中,让学生感悟两个量相除。让孩子明白比是同类量的两个数比,反映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随后,通过非常典型的四个例子让孩子丰富了对于比的认识。从“学生立场”出发,研究学生认识比的起点,重新定位“认识比”教学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理解非同类量的比,比值是一个有意义的新量,并模拟两个不同量的变化,而比值不变,让学生初步体会正比例函数关系。在活动中聚焦比的两个方面意义。
四、智慧互动,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练习巩固“比”
整堂课的教学,学生都在“智慧课堂”网络环境下,不管是新授环节的探究材料的拍照上传,还是练习环节的“填空抢答”、“自主选择”“小小裁判”,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智慧互动,让学生不仅有独立思考,还有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而智慧课堂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更是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比”的学习情况。让老师能真正基于学生的学生,学生会的不讲,学生有疑惑的重点研究。“智慧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有效。
当然课上还有许多不足,但对于“基于学生”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基于学生”采用微课以及智慧课堂辅助教学,我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