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字体:
古诗两首
作者:陈雷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8    更新时间:2015-07-03

2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写春天的诗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谁来说一说?(指名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写夏天的诗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24课《古诗两首》。(出示课题)  

2、本课有两首诗,第一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并齐读课题)。  

2、请大家看屏幕,仔细聆听(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现在,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再齐读)诗我们读完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一首古诗呢?我们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分四步走。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关于“醉”的理解请学生来说一说。)  

2、知诗人: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出示词语注释。在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雨急来急去的,不停地变幻景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觉得诗人的心情怎样?(学生说一说感受)  

2)你会怎么诵读?(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五、引出第二首诗  

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知道了诗人写的是西湖的美景,而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第二首诗也是写的西湖美景,而且这首诗我们很熟悉,这首诗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出示诗歌)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3、由于大家比较熟悉这首诗,所以接下来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六、自主学习古诗。(“四步法”学习)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情)  

2、知诗人:(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3)出示词语注释,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这是一首送别诗,大家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呢?(请学生说一说)在自己体会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七、深入研究学习。  

1、两首诗我们都学完了,那么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吗?又有什么不同呢?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又有什么不同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美:翻、遮、跳、入、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2、朗诵并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天    景物多、变化快、动态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晴天   “莲叶”和“荷花”   

色彩美、壮阔美、静态美  

教学科研录入:chenlei    责任编辑:yanzi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