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这图片上是什么动物?(螳螂、蝉)
2、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这两个生字。(板书)
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属于左形右声。
图片上还有一个小动物,它的名字叫蝉,也可以叫“知了”。
3、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跟这两个小动物有关。题目就是——(齐读:螳螂捕蝉)
4、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通过一件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1、课前已经叫同学们预习过了。课文中的生字,老师不教,哪些同学通过预习已经会念了?
出示:诸侯国 禀报 固执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评:你真厉害,老师不教,你也会念了。我们一起读(每个读两遍)。
2、还有一些字,有些音念起来比较困难。
chǔ zháo zhuàn dàn dài chéng zhǎo lù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1)谁来读?(指读)
(2)把这些词每个读两遍,一起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生自读)
2、谁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把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想好再举手。
四、细读部分,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哪一部分写到这个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课文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有些词语、句子的意思需要你用心体会。这样才会体会深入,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指读)
3、你把最后一句话再读读。(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这儿有个词很重要,你们发现了吗?(固执)
“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放到课文中去,这个词讲谁的?(吴王)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生——)
对啊,这就叫固执。放到课文中,就不难理解了。
读得时候,要把“固执”的神情、语气读出来。
(2)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这时候,君臣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出示: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
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一意孤行的基调)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3)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忘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相互演一演那对话的情景。
(4)交流。
(5)大臣们极力劝阻,可吴王根本不听,竟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处死”,意味着什么?齐读,读出吴王当时的顽固不化。
(6)吴王的这句话在当时就相当于下了——死命令
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这句话中的“死”是什么意思?
(7)是呀,这是一条不能更改的命令,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五、细读部分,体会结果。
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最后一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悟,什么意思?词语什么意思?
3、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4、乘虚而入什么意思?
5、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
6、是呀,诸侯国就会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那样吴国会有怎样的后果?
7、所以,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六、再读经过,捕捉重点。
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他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令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2——11自然段,就是写了这故事的经过。
1、 请同学们好好读读,找出其中点明故事道理的句子,并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蝉是怎样“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的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它“一心得到眼前的利益”?
3、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出示:蝉高高在上……露水。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样的蝉?
4、真是想象力丰富,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
5、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的想?
6、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齐读
7、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
出示:那螳螂拱着……要去捕蝉
8、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又看见了什么?
9、或许,它也在想呢——
10、螳螂美妙的想法中蕴含着杀气啊,让我们读出这股杀气。——齐读那螳螂
11、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
12、如果你是蝉的好朋友,此时你会对蝉说——
13、如果你就是这只蝉——
14、可是,这只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它——
出示:一心想得到……祸患
15、它还在——
出示:蝉高高……露水
16、可是,没有人提醒它,也不会有人提醒它。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它依然——
再读 蝉高高……
17、你着急吗?你着急什么?
18、蝉虽然睁着眼睛,但它的眼睛被蒙住了,是什么蒙住了蝉的眼睛?
19、此时跟蝉一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哪些小动物?
板书:蝉
20、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板书:(捕)螳螂 (啄食)黄雀
21、看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是——却——出示读
22、那么,它们的后果会怎样呢?
板书:(打)少年
23、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啊,让我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出示故事内容
24、故事中还有哪些角色之间也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呢?
板书:楚国(攻打)吴国 (乘虚而入)其他诸侯国
25、所以,听了少年讲的故事,吴王明白了——出示读 攻打楚国……
吴王更深刻地领悟到自己就像——出示读蝉、螳螂……
26、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把一件事写完整,必须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来学习怎么抓住细节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七、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思考:
说到识字写字教学,每位教师都知道那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会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一旦到了高年级,很多老师已不再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篇章的教学浮上来,取代了字词的重要位置,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就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处理课后题,把识字的环节淡化了,写字的环节省略了,虽然教学的进度是快了,生字出错量却增加了。要是学生的字写不好,不规范,那是低年级的老师的责任,与他无关。
本学期的全员课型是“识字写字”。在教学《螳螂捕蝉》之后,我对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教师范写 我认为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老师的范写依然不容忽视。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老师规范的示范会帮助学生准确识记。所以我在第一课时里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挑那些重要的难记的易错的比较陌生的生字板书。然后,让学生认读,正音,组词。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或者说说你已经记住了哪个字,用这样的方法强化记忆。个别字再让学生动手写一遍。
2、集中识字 利用词语盘点让学生集中识字,我采用的办法是先读后写,为了避免枯燥乏味,读的时候采用齐读,个别读,和男女同学轮流读,对应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唱歌一样的诵读中轻松识字。
3、生字听写 听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最必要的方法。教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课文我们要来一次复习巩固,要求学生能准确听写。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上的一次听写胜过课外的多次抄写。当然听写是在抄写的基础之上,听写完之后一定要落实检查。
4、享受写字 我常对学生说“写字就像练功,练的是气功,当你静下心来,端正姿势,气沉丹田,不慌不忙,才能把字写好。等你练的功夫深了,找着感觉了,你就感觉写字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了。”虽然高年级作业量较大但我还是坚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练字。
5、巧记趣记 “裹”字分析字理果子包在衣服里头。“照”字编个顺口溜:一个日本兵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碧”字说一个王老头,一个白老头,蹲在石头上。
6、比较识记 我认为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形近字比较是识字的好办法。比如:誉和誊 栗和粟等。
7、反复强调 有些字是要反复强调的。比如:“凹凸”两个字比较特殊,要强调它的笔顺和特殊笔画。如“鼎”字除了强调笔顺之外,我还要分析字理,“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只有头目才拥有权力,所以上边是个目。下半部分就像鼎的耳和足。还有如“巷”“延”都要强调特殊笔画。
8、寻找规律 比如“区”“匪”“匹”这样的字要记住最后一笔是竖折。乘”“秉”应该查“禾”部,“我”“成”“载”“戴”这一类字要查“戈”字部。
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只要教师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拼字音、自解字义、自行书写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独立阅读能力,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