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例2、“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问题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进一步掌握从问题想起的寻求解题思路的策略,并能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从问题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审题、严密思考、有据推理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回忆策略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策略?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题:从问题想起,请你根据问题说说数量关系。
(1)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
(2)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多多少台?
(3)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指名说一说。
2.引入课题
谈话: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是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找出需要的条件,看其中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求什么,再求问题的结果。(板书: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什么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列式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
1.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感受关系。
出示例2,让学生观察、阅读。
提问:从题里你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引导:我们以前学过题目条件里如果告诉我们谁是谁的几倍,我们可以借助于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提问:我们根据哪句话画图?谁是一倍数,看作一份?
引导:把裤子看作一份,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格48元,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格的线段吗?怎样在图中表示出问题?请大家在课本上尝试完成。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表示问题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提问:线段图画好了,你能根据线段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吗?
指名说一说。
指出:看来,线段图真有用,能把条件和问题清楚地表示出来,很直观,方便我们解题。
2.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你能观察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全班交流:数量关系式是什么?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先求什么?
指出:要求一套衣服多少元,等于上衣价格加裤子价格,裤子价格已经知道,上衣价格不知道,可以先求一件上衣多少元,再求一套衣服多少元。
提问:你觉得画线段图对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
指出: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可以直接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出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一件上衣的价格,再算一套衣服的价格。那每一步应该怎样计算呢?请你在课本上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全班交流。
追问:这里先求上衣的价格,用的是什么策略,怎样想的?
(2)启发:观察线段图,你还能想到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追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4.完成“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明确条件“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
提问:根据线段图表示的意思,这里的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
观察线段图,你能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说说应该怎样想吗?
指名几人表述思路。
指出:从问题想起,数量关系式是上衣比裤子多用的钱数等于上衣的价格减去裤子的价格;裤子的价格知道,上衣的价格不知道,先求上衣的价格,再求一件上衣比裤子多多少元。
(2)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算式、得数,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观察线段图,你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5.比较交流
引导:比较上面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比较两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二步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
说明:比较上面这两题,已知条件都一样,但问题不同。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都是从问题想起找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解答时,由于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计算方法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计算方法。
三、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提问:第(1)题你能看线段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吗?
你能从问题想起,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指名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2)提问:第(2)题你能看线段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吗?
你能从问题想起,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指名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表格里要算出什么?
提问:题里知道了小芸跳绳的什么条件?表格里要算出什么结果?小力呢?
求小芸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求小力呢?
指名交流思路。
让学生计算填表,交流。
四、小结策略
这节课解决两步计算实际 ,都是用什么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课型思考: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答的效率。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效率。现将我对解决问题课型思考总结如下:
一、基本模式:走进情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策略——应用拓展,加深理解——及时反思,提升策略——学以致用,感受价值。
二、模式解读:
1、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学生的经验是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因此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本节课是从问题想起的第二课时,所以我先利用找三道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然后借助买衣服的情境图引入,在获取信息后,学生能很顺利地说出例题的数量关系,为策略的形成作了有效的铺垫。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本环节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需要。
2、处理信息,形成策略。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例题呈现的问题是文字形式,学生在获取信息找到数量关系后仍不能清楚地发现解题思路,所以就产生借助线段图来处理信息的需要。学生第一次画图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指导学生将图形和例题的信息进行对应,数形结合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简洁直观。
在画图处理信息后,学生基本能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说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处理信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策略并体会策略的价值。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应用某种策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将策略变为己有。
3、应用拓展,加深理解。
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策略的形成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应用拓展才能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这一环节,我呈现“想一想”,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案,体会策略的价值。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提升。交流中要注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描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价值。
4、及时反思,提升策略。
策略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某一具体策略,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策略的形成的过程,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而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这也将大大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策略,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加强。
在完成“想一想”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比较上面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比较两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二步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在回顾比较的过程中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升策略的应用。
5、学以致用,感受价值。
练习巩固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应用策略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有层次,并且呈现方式要多样。
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一是模仿性练习,根据线段图说说数量关系;二是变化性练习,学生自己画图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应用策略解决问题;三是综合性练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思考解题思路,应用策略解决。在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应用解题策略,使学生在应用策略的过程中形成策略并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