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1. 阅读相关文本提取重要信息,了解公民的含义,直到不同场合身份有区别。
2. 联系生活,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小组合作探究取得中国国籍的两种方式。
3. 懂得作为公民,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初步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国家公民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翻翻乐:看图猜身份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玩一个游戏:翻翻乐,猜猜看,他们是什么身份?
(1)学生、教师、交警、医生、工人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我们增加难度,谁来挑战?
(2)法官、安检人员、外教、外交部发言人
2.揭题“公民”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例如,现在我师老师,回到家,我就是一个妈妈。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板书:公民)
二、研讨学习
1.出示情境:学校想进行普法宣传,其中涉及到“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一话题(板书:身份从何而来),知道咱们要上这一堂课,学校就把这个主题的普法宣传任务交给我们了。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2.课前学习单反馈
(1)对于“公民”,你了解多少?
师:对于“公民”,你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结合学习生活,通过网上提交的方式,(评显词云)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① 生活学习中,我在哪里看到过“公民”二字?
师:这是大家看到的“公民”二字。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在哪里看到“公民”二字?有没有要补充的?(预设: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法律条文、新闻、机场)
② 我在哪里听到过“公民”?
师:这是大家听到的“公民”二字。谁来说说看?有没有要补充的?
③ 说说我对“公民”的理解。
师:对于“公民”,大家有怎样的认识呢?有的同学认为……还有的同学认为……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不急着下定论,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会得到正确答案。
(2)对“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个话题,同学们也产生了很多疑问。(屏显词云)老师分类整理,概括为三个议题,分别是公民身份的体现;公民身份的取得或丧失;公民概念的起源。(板书:公民身份的体现;公民身份的取得或丧失;公民概念的起源。)
3.分小组确定研究议题并展开研究,形成海报
师: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探究,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议题,(放席卡)(学生自由选择,重新分小组坐下)
出示研讨任务,学生分组开始研讨。
4.集体展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老师申请和你们一起展示,你们同意吗?
★公民身份的体现
(1)体现在法律条文中
《宪法》条文(圈出“公民”)
师:我来补充,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
(2)体现在生活中
①中国公民通道。
师:为什么要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大家知道吗?(文字+图片+视频)
②中国公民免签证。
师:你们的家人、亲戚,或者你自己有没有享受到免签证的优惠政策。不用等待签证,就可以随时来到这些国家,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但你们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这么多国家对我国实行免签证政策。(屏显:柱形图)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预设1:很多国家不用签证,点评:是啊,前提是你是中国公民。预设2:国力越来越强,点评:作为中国公民,你感到骄傲。)
③中国公民在海外受到保护
撤侨、孟晚舟、疫情期间的友情提醒
小结:感谢大家的交流分享,现在我们对于“公民身份的体现”这一议题是不是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公民身份的取得或丧失
(1)你们是中国公民吗?
师:父母是中国公民吗?你出生在中国吗?我们都有户口本,户口本上有一串数字……这也意味着,我们一出生就是中国公民。
(2)出示情境:小芳一家
依据血缘、依据出生地
《国籍法》
老师一直有一个疑问,我经常听到这些称呼:华人、华侨、华裔,他们都是中国公民吗?
(3)放弃外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补充:杨振宁
师:大家认识他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故事。(文字+图片+录音)
小结:成为中国公民的唯一条件……国籍,取得……国籍的方式有两种……(屏显文字)
★公民概念的起源
(1)屏显表格
师: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草民、黎民、庶民VS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民
师:那我们中国呢?来看这些称呼(屏显图片),这些是公民吗?
在封建社会,有“国人”而无“公民”,这些以种种前缀组构的各种“民”,甚至更大范围的“天下苍生”都不是公民。1953年,新中国在选举法中最早使用“公民”概念,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使用了“公民”的概念。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定了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屏显关键词)
三、总结延伸
1.《万里归途》视频
师:“公民”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意蕴深长,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视频。
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只要你是中国公民,只要你有需要,不管身在何处,祖国都是你坚实的后盾。)
2.关于公民还有很多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