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锦、曝、矣”3 个生字,对准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蕴含的道理,明白做事既要向内行人请教,又要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任务一:我是艺术导赏员(欣赏图画知故事)
(一)巧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就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瞧,它就是《斗牛图》,这幅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你们就是艺术导赏员,让我们搭乘网络快车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这幅《斗牛图》吧。在这张图的背后还有一个苏轼写的小故事,那就是——《书戴嵩画牛》(板书)
2.指导读题,揭示题跋。
3.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出示自读提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屏幕上的这些字词你都会读吗?
杜处士、好书画、以百数、曝书画(多音字)
有戴嵩《牛》一轴 幅
锦囊玉轴 画轴 (一字多义)
(二)合作学习,梳理文意
同桌合作学习:一人结合注释说意思,一人用斜线划分长句子,根据意思读出停顿,遇到不确定的句子做好标记。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三)感情朗读,把握形象
1. 过渡 :通过刚才的读,文章里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板书 :杜处士 牧童)他们之间又是围绕着什么而展开故事的呢?《牛》。
2.出示小贴士: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直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师生合作朗读。
5.思辩两处“笑”的不同。
(1)杜处士的笑和牧童的笑一样吗?可以交换吗?(不可以。牧童是抚掌大笑,杜处士是笑而然之)
(2)相机采访同学:杜处士啊杜处士,你如此珍爱这幅画,被人指出画中有错竟然还笑得出来,我想采访你一下,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你看,苏轼不愧是一个大文豪,两处“笑”活灵活现的体现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一起朗读,再次感受。
任务二:我是小小讲解员(想象细节说故事)
(一)挖掘细节,想象补白
1.同学们,刚才咱们走近了杜处士和这位小牧童,你们也了解了《斗牛图》背后的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也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请你来当小小讲解员,为小朋友们讲解这个故事吧,要当好讲解员可不容易,你们知道需要注意什么?(想象)
2.屏幕出示文字,尝试想象补白。
(二)角色演绎,讲述故事
1.过渡:我们不仅会想象,我们更要完整的讲故事,并能变换角色讲好故事。出示演讲要求:请选择不同的角色,加上动作、神态以及合理的想象,把故事更加生动。同时注意一下自己的语速语调。
出示评价标准:
(1)情节完整不遗漏 一颗星;
(2)表达有序讲清楚 两颗星;
(3)想象合理讲生动 三颗星。
2.学生练习,上台展示
3.总结道理
任务三:我是小小劝解员(学会思辨巧应答)
热点讨论,“究竟谁错?哪错?错哪?”
这张图流传至今,但是问题来了,当代画家张录成画的斗牛图尾巴是掉尾而行,就连我们现在红牛广告上的斗牛图也是掉尾而行。此时此刻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牛尾是“搐入两股间”还是“掉尾而斗”成了热点话题。对此,两位当事人也很有想法,听:
杜处士:看来,还是戴嵩正确的哟。
牧童:可是,可是,我看到的就是.......
我是小小劝解员
我们组认为 (对/错)。我们在材料 找到 ,由此想到: 。
小结: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明白了遇到不懂得问题要向内行人请教,更要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师:同学们,全篇仅仅73 个字,却将一幅画作之美和文言文的语言之美融为一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这幅斗牛图,一起再读全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生齐读课文)
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东坡《书黄筌画雀》的故事。下次我们来讲讲《书黄筌画雀》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你得到的启发。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