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叶芝
初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时刚从学校毕业,此去经年,再读却生另一般感慨。每一次的阅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随着他的教育思想不停地跳跃着,才真正读懂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只因当初笃信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所以才第一遍拜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读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那种用生命去拥抱教育的态度使刚站在讲台后面的我深受感染。陶先生在书中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在二十左右还没真正明白什么是爱的年纪就开始尝试爱自己的学生,有过感动亦少不了挫折,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凭着激情,试着热爱学生;凭着激情,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凭着激情,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这次再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灵魂中窖藏了多年的教育情怀,现在尝来却是另有一种风味。陶行知先生能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因为满腔的教育激情,更是因为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教师对学生执着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一方面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执着的爱。另一方面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执着的爱首先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当然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亦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老师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 “以后还会不会这样?” “不会了。” “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 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时光荏苒,突然在一次家长会上遇到那个从前总是不会简单计算的学生,不过如今他已经长大也为人父母,而自己又开始教他的孩子解答同样的问题,惊喜过后五味陈杂……但是正如《华严经》里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之路还远远没有到头。
初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我,和现在再读后掩卷沉思的我,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对教育的热忱,不一样的是这份热忱多出了关于岁月的沉淀和乐观。改了一首小诗:
我的面前,
有两个隐形的杯子,
一个装满我的过去,
一个装满我的未来,
而两个杯子里的东西相加,
并不等于我的一生。
那缺失的部分,
正被我的学生抓在手里,
我常为这一点点东西,
充满隐秘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