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手指
【字体:
22.手指
作者:夏新竹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7    更新时间:2024-06-25

教学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正确书写“拇指、接触、养尊处优”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板块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板块目标:激发情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1.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一个关于身体部位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谁猜到谜底了?()  

2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我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可是你曾观察过自己的手指吗?现在就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自己身上或身边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作家丰子恺就通过仔细观察手指后有所发现并借此写过一篇文章。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手指。  

3.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板块目标:1.读准字音,整体感知;2.梳理全文。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重点读准字音:  

多音字:薄弱(bó  

后鼻音:拧螺丝(nǐng) 附庸(yōng) 爱憎(zēng)  

相机指导范写生字:庸、貌、搔。  

(2)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预设:学生可能会对“窈窕”“养尊处优”“附庸”等  

词语不是很理解,借助上下文、工具书等来指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出示: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可以对比“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来加深理解)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对比“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等词语,并结合下文中“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来理解。)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结合“爱憎分明”这个词语来加深理解)  

3.概括,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齐读第1自然段。  

(2)对比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首尾呼应),梳理文章脉络,并借助开头和结尾,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  

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那么作者想通过对五指的描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师评议并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块三:对比研读,了解五指各自作用  

板块目标:1.通过对比,发现五指不同的特点;2.联系生活,增进理解。  

1.对比,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  

作者丰子恺是个有心人,文章开头就写明了在他眼里五根手指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围绕这个总的特点,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每根手指的所长与所短的呢?  

(1)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试着概括出每根手指的所长与所短之处。相机板书:姿态、性格、作用。  

出示表1  

1  

手指名称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姿态、性格、作用等)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拇指  

   

(2)和同桌讨论一下你的想法。  

(3)全班一起交流。还有其他表述吗?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的填写(见表2)。  

2  

手指名称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姿态、性格、作用等)  

大拇指  

其貌不扬  吃苦耐劳  

食指  

勇于探索  机敏能干  

中指  

相貌堂皇  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拇指  

秀丽可爱  能力薄弱  

2.朗读,深人体验五指不同的特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出示: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  

课文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很多,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3.勾连,联系生活谈体会。  

思考: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先同桌交流。  

提示:《手指》这篇文章,丰子恺看似在写手指其实也是在写———最能吃苦的大拇指像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那承受危险最多的食指如警察、消防员、  

医生等。  

   

板块三: 品读语言,体会幽默风趣的表达风格  

板块目标:通过将“下水文”与原文对比,欣赏漫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认识。  

1.老师集合大家的智慧,也写了一篇文章。同样是写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手指,和课文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读哪篇呢?为什么?  

出示:  

手指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构造简单,却最肯吃苦。  

食指姿态不够窈窕,线条强硬,但却“机敏”,能做许多复杂的工作。  

中指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曲线优美,却养尊处优,只能作为大拇指和食指的帮衬。  

无名指和小拇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不过能力太薄弱了。  

五根手指如果团结一致,才能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啊!  

1)对比朗读后谈感受,各抒己见。  

提示:老师的这篇下水文语言简单,而丰子恺笔下的《手指》语言很风趣、幽默,把手指这一寻常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各自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  

相机总结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板书:风趣、幽默。  

2)简介作者丰子恺,加深认识。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他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这是丰子恺一贯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表现在他的画中,我们来欣赏几幅。  

出示丰子恺的画:(略)  

出示简介:丰子恺,我国现代散文家、漫画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2.幽默风趣的语言令大家印象深刻,你从哪里能读出趣味来呢?请大家自由选择一个片段品一品,这段文字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觉得有趣,在书上圈画批注。可以参考老师给的“小提示”:  

由“      (词语或句子),我联想到了          

         ”这一句运用了        的写法,让我们感到           

这些词语或句子读起来            ,感觉          

(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语段。  

片段1: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片段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  

(2)重点品读,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  

预设1:出示片段1的语段变式:  

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  

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  

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  

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  

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叫他           

通过变式朗读,体会六个“叫他”的语言表达特色:仿写一个,体验风趣的语言表达效果。相机对比老师刚写的“下水文”中关于大拇指的描写-——“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构造简单,却最肯吃苦”。  

提示:其中,“死力”“拼命”“用劲”,一个吃苦耐劳的大拇指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预设2: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写中指的内容:  

追问: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幽默风趣?圈画出来,一起交流。  

提示:借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指的优越地位;运用拟人的写法表现了中指的“养尊处优”  

(3)小组或同桌交流其他语段,深人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的特点。  

   

板块四:读写结合,体会语言仿照表达  

板块目标:写法迁移,获得言语实践。  

1. 普普通通的手指,在作家丰子恺笔下趣味盎然,他正是通过这些方法,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2.分享、品析各自片段中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科研录入:徐卫    责任编辑:郭立丰 
  • 上一个教学科研:

  • 下一个教学科研:
  •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