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猴子下山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
出示课件1:
教师过渡:同学们都有答案了,一起叫出他的名字吧!他就是小猴子。
出示课件2:
教师引导:一只调皮的小猴子下山来了,可是却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走进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请跟老师齐读课题。
(板书: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过渡:小猴子下山到底都看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94页,结合自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4:
(学生读书,老师巡视,相机表扬读书姿势正确的学生)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过渡:现在老师想请六位小朋友每人一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引导点评:听同学们读完后你最喜欢谁的朗读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课件6:带拼音的词语。
(1)过渡:孩子们,课文读完了,文中的生词会读吗?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第一行,如果你认为他读的正确请大声跟读。
指名分行读,师生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结”
出示课件7:多音字“结”
读第一声,“结”表示植物长出果实;第一行谁来读?(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树上结了许多苹果。)
读第二声,“结”表示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第二行谁来读?(蜘蛛正在结网。这个蝴蝶结真漂亮。)
齐读多音字“结”
(3)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读没带拼音的词语。
教师引导:读了这些词语,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预设1:从字音我发现“摘,扔,追”都是翘舌音。
预设2:我发现“扛,扔,捧,蹦”他们既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又是左右结构,后鼻音。
预设3:掰,扛,扔,摘,捧,抱,都是表示动作的,他们都有手。
教师跟进:与手有关的字大多数都是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它的意义,还有“掰”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这是一个会意字。
过渡: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提手旁的生字。
学生举例:打、操、拔、拍、挑、招、据。
教师引导: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 结合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几个生字:“扛、扔、摘、捧、抱 ”。请同学们读一读,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演一演。
出示课件10:
教师跟进:谁能选用一个动词,看着图片说一句话呢?
学生选用几个动作各说一句话。
整体感知
4. 过渡: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把生字再送回到课文中,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
(1)出示小猴子下山路线图:
预设: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
出示课件11:
(2)排列图片,梳理课文。
老师不小心把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打乱了,你能帮助老师进行正确的贴图吗?谁来试一试?
你看,借助课文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故事内容,这可是一个好方法呢。
(4)谁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吗?
出示课件12:小猴子下山先来到 ,接着来到 ,然后来到 ,最后去了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
5.这一路走来,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
(1)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出示)
(2)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请你读读这些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它们是“又_又_”形式的词语。(“又_又_”形式的词语要同时具备两个特点)
过渡:试着填一填。
预设: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脆又香、又松又软。
请生领读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14:
教师引导:我们再来看这个词语——蹦蹦跳跳,请你读一读,思考像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哪些?
预设:高高兴兴、多多少少、快快乐乐。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领读吧。
三、课堂总结,指导写字
1. 小猴子去过这么多地方为什么最后还垂头丧气地空手回家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最后让我们来学写本课要写的生字。,
2.指导书写“块”、“往”。
(1)观察:一看结构(左右结构),二看宽窄(左窄右宽),三看高低(“块”左低又高,“往”左右等高)
(2)范写:指导“块”字,提土旁靠上写,右边撇捺穿插要舒展。特别注意右边横在横中线,撇在竖中线。
“往”字左窄又宽,左右等高。双人旁两撇起笔对齐,右边的三横注意等距,第三横稍长更平稳。
3.学生练写“块、往”,教师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并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