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为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五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过黄山,怎样在头脑中形成黄山奇松那千姿百态的形象,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本课件的设计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字来写黄山奇松的。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读书、合作探究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与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1.2 学时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4.1.3 学时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字来写黄山奇松的。
4.1.4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黄山奇松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同学们,大家喜欢旅行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也要和大家去旅行,去哪儿呢?(出示黄山图片)提到黄山,你对它了解多少?(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相机出示课件)
2、今天,我们不看怪石、云海、温泉,只观奇松。(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二、自读课文,初探“奇”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2、师生交流:(预设)
(1)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们潇洒、挺秀的身影。(生长环境奇特。)
(2)姿态奇特,长势像人。
(3)千姿百态。
三、精读课文,再探“奇”字。
1、要想知道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就必须走近奇松,好好观赏奇松。如果让你寻找一个最佳观赏点,你会选在哪儿?(玉屏楼)“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
2、(出示玉屏楼图片)这就是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登上玉屏楼,黄山风光一览无余。举目四望,你可以看见哪些奇松呢?(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多读几次,体会它的奇特,然后同桌交流读书感受。
4、师生交流。
迎客松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预设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迎客松课件)
(1)从这句话你读出了迎客松的什么特点?你是从那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1:我从“枝干遒劲”读出了迎客松的笔直有力,粗壮雄健。
生2: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迎客松的苍翠茂盛,勃勃生机。
师:谁能读出它的勃勃生机?
(2)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呀!再读读这句话,哪个词更能突出迎客松的“奇”?
生:我认为“饱经风霜”这个词更能突出迎客松的“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饱经风霜是写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痛苦,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这里用来形容松树,我感受到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一定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师:它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结合收集的资料说一说。
(要点概括:①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下无寸土,扎根岩石。②长年累月忍受风吹日晒,雨淋雪压,仅靠一丁儿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③尺八高的小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经历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3)了解了迎客松的成长经历,你想说什么?(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
(4)风撼不动它,雪压不到它,800多年了,它依然是那样郁郁苍苍,充满活力,大家说它奇不奇?此时我们不得不说它是一棵奇松,一棵(不屈不挠)的奇松,你对这棵迎客松有怎样的感情呢?(敬佩、惊讶)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读这句话。(齐读)
预设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1)这句话体现了迎客松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抓住比喻句)此时你觉得迎客松还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带着你的热情读一读这句话。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假如你迎客松,面对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你会怎样欢迎呢?
预设三:“正因为如此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在人们心中地位极高价值极大。
师小结:同学们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和黄山松的代表,它的倩影已走进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热情好客,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我们自豪而又骄傲地读出这段话。(课件出示描写迎客松片段)
陪客松:(出示陪客松课件)
(1)这是陪客松,陪客松又“奇”在哪里呢?(像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你感受到它有什么特点?(高大茂盛)
(2)陪客松如同一个巨人站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
送客松:(出示送客松课件)
(1)在黄山松如其人,来时有人相迎,玩时有人相伴,就是离开也不会感到寂寞,因为还有人相送,它就是“送客松”。(出示课件送客松图片和语句)
(2)送客松的奇特之处又在哪里?
盆景:经过园丁精雕细琢,刻意造型的植物,为的是追求它幽默的姿态。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说明了什么?
(3)夕阳西下,客人要走了,好客的主人要相送,真是“主客情深何忍别,黄山脚下话斜阳”。主客之间是怎样话别的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5、配乐品读。(播放音乐课件)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
(2)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还有很多)是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老师这有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么?(出示图片)
(3)看完这些奇松,你想说什么?(表达赞叹、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学完课文,你认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千姿百态、充满生机、不屈不挠)
2、作者在写黄山奇松的时候,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点面结合、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3、结束语:同学们,很多人读了这篇文章都有了一个愿望——到黄山一游,你有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让我们相约黄山,共赏奇松吧!
五、布置作业
1、当一次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办一期“黄山四绝”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