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揣摩教材  用心演绎课堂
【字体:
反复揣摩教材  用心演绎课堂
作者:郁静华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42    更新时间:2016-04-27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后的深刻思考  

为迎接三月份的督导检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前前后后我连续上了6遍,反复磨课,发现面对不同的学生,略有不同的教学程序,不同的教学方式,效果也不同,每次上完都有不同的感受,当上完最后一次时,我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有了以下的深刻思考:  

    一、要正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书本上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使用媒体动画把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同时呈现的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二、要重视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真正理解。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原长方形到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后,随之发现对应边的比,后到图形的比,然后用规范的语言要求学生阐述出图形如何放大的;再类推出图形的缩小的方法,结果感觉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此接受上有困难。我想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放大和缩小的内在含义,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在观察了放大和缩小后,同样也要求算出比,但不直接出示规范语言,而是引导反思:“你觉得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什么比较难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再让学生思考交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按什么比放大或缩小必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放大与缩小的明显区别。  

在教学在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后通过教学例1进一步研究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让学生思考2:1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放大图形呢?自己尝试画图并比较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就是放大,并且知道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原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就可以。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得出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最后通过出示几个比让学生判定哪个比是放大,哪个比是缩小,例如: 5:1 1:4 2:1 1:3  4:1  1:2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是放大,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分之一是缩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要课前认真的揣摩教材,再说学生脑中也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有的教学都应基于教材及学生的经验来教学,从生活入手,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而引出学习新知的欲望。在研究过程中能由学生观察、发现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一定会让老师领略到更多的精彩!

教学科研录入:jinghua    责任编辑:jljh 
  • 上一个教学科研:

  • 下一个教学科研:
  •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