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天,晚饭之余,总有翻翻杂志、报纸等的雅兴,以放松一下心情。不经意间随手翻阅到旧得泛黄的《天下文摘》报,其第八版的中缝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有些瑕疵才是真》。文章概要:在一次旅行途中,游客们见了路旁高悬着的吊篮里艳异的花束,指指点点,惊艳于它的美媚与别致。当品头论足着它的真假时,其中一位老人说话了 “这是真花。”大家都觉得惊讶。“你看,它的叶子有的已经干枯了,花朵边缘也有些凋谢的痕迹,真的东西都是有些瑕疵的。”他用慢悠悠的腔调笑眯眯地说。大家仔细看时,果然发现花篮里垂下的叶子有几片已经萎蔫,几朵花也显得有些衰败的样子。
读完全文我则因为老人这句淡淡的、但又具有无比穿透力的睿智的话语,而生出了由衷的钦敬之心。
真的东西都是有些瑕疵的——他锋利得像刀片一样,一下子就切中了核心。
对于我们崇尚完美的人来说,这也许是最形象的训诫和劝谕了。
由此我悟得:真的东西都是有些瑕疵的。进而我联想到了教育,平时总报怨学生缺点太多,上课不专心听讲者有之,作业不按时完成者有之,违犯课堂纪律者有之,他们总有改不完的缺点。由上则故事悟到好学生的标准只是存在于理想中,而在实际中没有这样完美无缺的学生,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几近苛求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仅不利于教育的顺利展开,而且对自己的人格修养也不利。学生是人,而不是完美无瑕的钻石。
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老是心不在焉,做做这个,摸摸那个,没有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于是我征求同学帮忙,怎么纠正他这个老毛病,好多同学建议把做的作业抄几遍,也有的同学建议他站着听,也有同学建议他写说明书……可我想:说明书他又不是没有写过,能有什么作用呢?正在此时,有一位叫张同学冒出来一句:“老师,你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不帮他了。”我想了想,欣然答应张同学的建议,然后就叫王同学在放学前交说明书。
第二天来到办公室,发现说明书已经交在我的办公桌上了,其实这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想随手放一边,但细细发现其中有一句:“我保证以后不做小动作了!我以人格担保。”这句话让我有了一点想法。数学课还没开始,我提前来到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了“人格”二字,然后就说,今天数学课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人格”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愣在那里,稍等一会同学纷纷回答。概括的非常多:品格、品德、做人、为人……都认为人格对一个人非常重要。此时那位王同学脸上显出很难看的样子,他已经意识到了。接着我又问:“你们怎样做才能让你有个好的人格呢?”有同学说到要讲究诚信,有同学说一定不能做对不起自己或他人的亏心事……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经能理解这些道理了,我肯定了同学扪的说法。接着又问:“你可以失去你自己的人格吗?”“绝对不能”,学生回答非常坚决肯定。我很严肃地说:“那就好,希望我们同学们好好重视自己的人格,努力维持自己良好的人格并提升自己的人格,争取做一名大家都尊重、敬佩的好学生。”稍稍平静一会后继续上数学课。
出乎意料的是那天的数学课我上得异常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平时沉默寡言的鲁同学、鲍同学,基础很差的郁同学、余同学等,最让我欣慰的就是那位王同学也睁大眼睛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我朝他点点头,投去赞赏的目光。以后一段学习紧张的日子里学生们个个精神振作,学习认真。
这是多么可喜的表现啊!但愿这“小小的插曲”作用巨大,伴其一生。
善待学生的瑕疵,应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信任和激励,用智慧收获教育的成功。
善待学生的瑕疵,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捷径。把他们的缺点看作是心灵的七色阳光,因而学生的缺点在心目中也可爱起来。
善待学生的瑕疵,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与学生共创生命的体验,让每一位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