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合作学习案例启示一二三
案例启示一:有自由就有想象
多年的教学实践悟出: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伙伴团体的合作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满足伙伴间肆意驰骋的想象空间,才能让学生在广袤数学的王国尽情畅游,课堂也会因此而更迷人!
在一节“平面图形面积”的综合练习教学中,我提出:你是怎样理解在正方形花坛中,“一半种花,一半种草”的?伙伴自由讨论,磋商一会儿后,二位同学一起积极举手,共同指着一张纸片上讲台了,他们把手抬起来,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发现:
一位同学手里拿着三角形纸片,应该用正方形纸片啊。
我一愣过后,微笑着望着该学生,只见他两略停一会,随即抬起头来,自信而大声地争着说:
“三角形花坛也一样,找三角形一边的中点,然后从对面顶点连线就把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份,一半种花,一半种草”。他们一边说一边演示着,他们的回答与演示赢得了一片掌声……
虽然这两位同学没有正面解决“正方形花坛”的问题,却给同学们发散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而自由的释放体现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学生想象的驰骋,思维的跳跃”。有了想象,也就有了开放的思想,便有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这也是伙伴合作迸发的思维火花。
案例启示二:“这三个数还可说不一样大。”
在 “小数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在黑板上出示:
1 1 1
并问:“这三个数大小怎样?”几乎全班同学都说一样大。
我发话:“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伙伴合作讨论
这时一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说这三个数一样大,还可以理解这三个数不一样大。”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心里急着要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也没有给她时间解释。因为我要的答案是一样大。
接下来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⑴对后二个数上进行了改变:
1 10 100
我又问:“这三个数呢”
“不一样”
⑵ “如果我们给加单位名数呢?” 得: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⑶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名数,得:
0.1米=0.10米=0.100米 ……
此后我注意了那位欲言又止的学生至少20分钟没有再举手了,也不知她当时在想什么。课后我不由得思索起来:该如何抓住“这三个数不一样”的契机,将教学引向深入,引向精彩呢!
案例延伸启示三: “2,20,200,一样大啊!”
事后,我找来他和他的同伴进行了一次交谈:
“我给你们三个数,你们比较大小,好吗?”“嗯,可以啊。”
我说:“2,20,200,谁大谁小啊?”
这两位同学望了望我,心想:这么容易的问题还用问吗?
看见我望着她们微笑,突然她两互相眼神交流一起开口顽皮地说:“一样大啊。”
我在一旁瞪着眼望着他们,微笑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我可以给它加一个名数,它们就一样大了。”
“哦,那试试看。”
“2米等于20分米等于200厘米。”
“还有吗?”
“2分米等于20厘米等于200毫米。”
我连声说:“想得好!想得好!”
我继续微笑着望着他们,这时,这两位同学体味到我的赞许,他们还在不断地讲述着与此相关的“2元等于20角等于200分”呢……
由此,我不得不思考: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少许时间,至少让学生把话说完,顿足引思,让伙伴间的交流深一些,也许孩子的“怪异”想象会把课堂引向精彩。教育有时真的难,有时也真的容易。伙伴合作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相互启迪孩子的心智,即便是不合逻辑的想象,也值得我们去尝试。从课堂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伙伴合作学习中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讨论、争辩、交流,有着极大的思维空间。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潜能,我们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把空间还给学生。伙伴合作学习启迪了学生创新的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