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教学反思
在2001版本教材中,“ 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幅较小。而新版教材将《光源》作为单独-课,通过仔细研读教材与课标,将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对“光源”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光源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 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 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
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