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
【字体:
表里的生物
作者:awy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7    更新时间:2021-06-19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一、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走进文本。  

朗读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和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课文的内容,找到教学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也有利于把握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而分角色朗读让孩子们更好的领略了作者心灵的波动,儿时的天真可爱,与探索精神。  

二、抓住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质朴,语言通俗易懂,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在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时,只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学生就能很好的感受到人物形象。通过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认识“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三、通过课文中重点精彩片断的分析,培养学生依据课文材料进行模仿创新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精彩片断、典型事例,为写作积累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创造性研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读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如在教学《表里的生物》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和同学们分享吗?为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畅谈自己的收获,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摹仿的材料,我先试说一段,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冲动和写作兴趣。学生认真阅读文中材料,在内容、写法上进行大胆地联想和模仿,写出的小练笔自然充实、丰富。这样向课文索取作文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精读,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联想。  

总之,在阅读中的积累不仅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好处,对写作而言也可谓是在积累写作必须具备的文化底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靠长期的积累、观察、思考、学习和练笔,才能有所突破。可谓“厚积才能薄发”。  

教学科研录入:awy    责任编辑:yanzi 
  • 上一个教学科研:

  • 下一个教学科研:
  •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