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期中小结
2014.11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为了全面反思教学得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将此次考试做如下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难易程度适当,共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三大部分,涉及的知识点有拼音、字词、改写句子、课内美文、诗句、名言警句的积累、课内外短文的阅读及习作训练。字词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试卷来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读写、理解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卷面分析
1、“看拼音写词语﹑画正确读音”这部分,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字音的掌握情况,生字词掌握较好,但对前后鼻音混淆、不常用的多音字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比如“一丘之貉”的“貉”读成luo,嫉妒读成第四声。
2、词语部分“选填正确的解释”,全部正确的同学也很少。究其原因,是对词语不理解,其中的字就更难理解了。
3、第三部分填句子,学生答题时不会审题。如有一道填写“名言”的题目,“中秋佳节,我想寄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妈妈的贺卡上写上这样的名句:竟然有好多学生填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或者就自己写祝福语。学生死记硬背现象较严重,不会根据语言环境灵活应用。
4、在阅读短文时,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不强,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不能用通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没有完全读懂题目的要求,回答问题逻辑性较差,不够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偏低,根本不能读懂短文,理解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以外,平时还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回答问题的完整、通顺、逻辑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5、本次考试的“习作”为半命题作文“_____真好”,学生的失分原因一是题材平淡、内容虚假、情感肤浅;二是写作技巧欠缺,条理安排上鲜有创意,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还有不少学生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做到留心观察,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其根源除学生自身素质外,和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疏于指导、训练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三、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已经是中年级了,但对字词的关注还是不能放松。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要经常提醒,严格要求,默写时重点字可以让他们注上拼音,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要经常默写,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语言积累,强调灵活运用。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诗句等不但要背诵,还要设计不同的语境练习灵活应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反复让学生读题,再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领悟到底填什么。
3、学生的薄弱点在阅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把每一篇文章当做当做阅读练习,精心设计问题,多让学生圈圈画画,写写批注。试卷中经常会出现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A、近义词解释法,B、拆字解释,C、揣摩句子意思来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有益的书籍外,我们也要多提供美文,和学生一起读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丰富积累,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4、在作文方面,教师要挖掘学习、生活中的新鲜事,及时让学生记录下来。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多表扬鼓励,激发其习作兴趣;加强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技巧的训练,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