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灰椋鸟
【字体:
灰椋鸟教学思考
作者:xxzzz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64    更新时间:2018-06-29

《灰椋鸟》教学思考

201805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一篇记事散文,课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研读课文之余,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为: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及他们归林后百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课前,我利用网络查找了关于灰椋鸟的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归林时视频、百鸟争鸣的音乐),以便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

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巧妙引入“鸟”的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鸟及原因。引出学生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接着出示灰椋鸟图片,让学生猜鸟名,说感情(喜不喜爱)。由此,导入课题,并了解作者最初对灰椋鸟的感情“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有什么好看的呢?”进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写些什么内容(归林时、归林后)。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和归林后的喧闹以及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学习“灰椋鸟归林时”语句时,我适时播放一段灰椋鸟归林的视频,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在学习“灰椋鸟归林后的语句时”,我播放一段百鸟争鸣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渲染了教学气氛,增强了朗读效果。

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欣赏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还有一个重点是不能遗漏的——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意识。对于这个教学点,我主要通过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让学生感悟到。

为此,课末我向学生介绍了本文的作者——徐秀娟的感人事迹。我声情并茂地叙述了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天鹅而不慎沉入河底的故事,故事刚说完,《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就响起,学生在故事与音乐地双重熏陶下,十分感动。最后,学生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堂课上完后,回想整个教学设计,切入自然,环环相扣;推敲每一个环节,觉得师生合作愉快,学生学习气氛融洽;学生朗读声情并茂,使人身临其境。

当然,百密一疏。虽然,整个教学虽然看似非常完美,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在学习灰椋鸟归林时的片段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了说明壮观情景的词语,便让学生试着先有感情的朗读。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先读读画出的词语,再读句子,也许效果会更好。

 

 

教学科研录入:xxzzz    责任编辑:xxzzz 
  • 上一个教学科研:

  • 下一个教学科研:
  •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