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字体:
《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费锡英    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78    更新时间:2015-01-23

《认识比》的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费老师老师53岁,黄少琴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3)班有男生24人,女生19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关系?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2千克。C12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2、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科研录入:fxy615    责任编辑:yyjyz 
相关教学科研
没有相关教学科研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Reset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校园网 河塘中心信息技术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9095289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