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以及花影之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3、 初步了解文章对比映衬手法对表现夹竹桃精神的作用,能初步领会文章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所感知。
4、 体会双重否定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词卡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整体感知作者爱花之原因(3分钟)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了一种很奇特的花,它叶片似竹,花朵如桃,这种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夹竹桃(板书)。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于作者 季羡林 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为什么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因为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韧性可贵,花影参差迷离能引起许多的幻想,所以成了作者心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季羡 林老 先生家两盆夹竹桃的奇妙有趣的花色,那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的奇妙景象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对比深究——品花期之长——感受夹竹桃的韧性(15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 季羡林 先生家的那个小院,去领略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夹竹桃参差的叶影和迷离的花影。
1、理解“韧性”。指板书,对于“韧性”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2、品读“韧性”。拿起笔,轻声读读文章四自然段,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夹竹桃具有韧性,并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上空白处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建议在读第四小节的时候,不妨联系着第三小节读读想想,想想再读读。
3、交流:
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哪些同学对这句话有感受?
【句子一】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抓“悄悄地、一声不响”悟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品性
抓“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悟出夹竹桃连续不断地开放,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②引读:让我们男女生来合作读书,男同学读屏幕上红颜色的的字,女同学读屏幕上黑颜色的字。
A男生: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得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
女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B男生: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女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C男生: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女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仍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③这是怎样的夹竹桃啊?(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坚持不懈)
是啊,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呀!
就这样,一年三季,
【句子二】屏显,学生接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
①对这句话谁又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在和煦的春风春光里,它能跟百花一齐开放;在夏天的狂风暴雨中,它一如春天一样开放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在清冷的秋风秋雨中,它还是一如既往地开放着,不管外界气候怎么变化,始终都改变不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本性。)
②让我们把气候的无常变化读出来。预设评价(多柔的春风啊,谁能让夏天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让凄清的秋风来得再无情些)
③仅仅是这些吗,请大家再把心沉浸到文字中去,看看还能不能发现什么?(它不会因为有了和煦的春风的抚摸而开得格外茂盛,也不会因为有暴雨秋风的袭击而衰败,它自始至终都是那样平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地开着,开着,……)
④就这样,一年三季,夹竹桃与迎春、桃花一起分享过和煦的春风的抚摸,又与凤仙、鸡冠一起经受了夏日暴雨的洗礼,又与玉簪、菊花耐受这深秋的凄清。——“无日不迎风吐艳”(学生齐读)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没有哪一天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迎风吐艳
⑤同学们,你们看,很多种说法都表示相同的意思。请大家再看一看这个词语,其中有两个字表示否定的意思,一个是“无”,一个是“不”,两个表示否定意思的字放到一个句子当中时,我们把这个句子称为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肯定的语气,那么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在这里作者用双重否定句是为了强调什么意思?(强调夹竹桃每天都迎风吐艳的意思)
⑥指导读好词语“无日不迎风吐艳”
把词语放进句子一起读:
⑦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又是怎样的夹竹桃?
(坚韧不拔,坚贞不屈,不屈不挠,朴实无华)
【句子三】是啊,多么有韧性的夹竹桃啊!你们看它——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
①这里又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再读读看,这里是要强调什么意思?(夹竹桃个个都奉陪)
②它分别陪伴哪些花一齐开放了?(从春天的迎春——夏天的——秋天的——)漏掉哪一个了吗?(没有)
③同学们,这分明还是(自始至终)的夹竹桃啊!
教师指板书(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贞不屈,不屈不挠,自始至终)所有这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韧性(学生齐读)
【句子四】出示: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这一点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
①这是一句什么句?(反问句)对了,那么夹竹桃的这点韧性是可贵还是不可贵?(可贵)同学们,反问句跟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
②指导读好反问句
A大家能读出表现夹竹桃显得可贵的语气来吗?
B还有谁也想来读出夹竹桃的这份可贵的?(评价:那些应时而开的花朵在韧性的夹竹桃面前失去了色彩。)
4、读好第四小节:是啊,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却始终如一地开放。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韧性的夹竹桃!(屏幕出示第四小节)
5、小结:多么具有韧性的夹竹桃啊!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这样的韧性,我爱上了夹竹桃! |
三、美读想象——品花影之妙——感受夹竹桃带来的乐趣(12分钟)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读)
2、作者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呢?(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3、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我许多的幻想的呢?(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花朵一团模糊)出示句子,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不能有所发现: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
(月光下的夹竹桃之所以能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夹竹桃的香味,从“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这两个词语中我可以感受到夹竹桃很香,整个小院都弥漫着这样浓郁的香味,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看着眼前这一片模糊的花影,肯定会浮想联翩。)引导学生关注“袭”,理解“袭”,从“袭”字感受夹竹桃的香。
4、月光下,沉浸在夹竹桃浓烈的香味儿里,夹竹桃花影叶影的这份朦胧之美,迷离之美,参差之美,引起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5、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再读读文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幻想读给大家听听。边交流边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1)一句一句指导:
地图(读出这份大气)男生读
池塘(读出田园气息)女生读
墨竹(读出那份高雅)我请全班同学站起来,站在那里,你们就是墨竹,你们的气质就像墨竹一样高雅,来,开始……
(2)三句连起来读:
师:月光下的夹竹桃真是妙啊!它忽而是地图,地图上有亚洲,也有非洲,有大海也有海伦;它忽而又成了池塘,池塘里既有荇藻又有游鱼;它忽而又成了一幅叶影吹动的画面……把这份妙不可言的感觉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6、儿时的季羡林突破时空的界限,任自己的幻想在朦胧的月色下驰骋。随着晃动的叶影,摇曳的花影,作者的幻想大到世界版图,小到池塘里的点点荇藻,每一次幻想都是由静到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里作者只写了三次幻想,那么夹竹桃的花影还能带给我们多少美妙的幻想呢?你能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继续往下想吗:
(1)我幻想它是 崇山峻岭 它居然就是 崇山峻岭 ,这一堆是 ,那一堆是 ,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 ,碰巧有几只小虫爬过,,就像是 。
(2)我幻想它是 棋盘 , 我的眼前就真的出现 , 。
(3)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的看到 。
7、交流:(请2——3个学生)
8、小结:是啊,多么奇妙的叶影花影呀!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
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
四、纵观全文——品文章特色——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5分钟)
1、文章读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主要是写夹竹桃,可是文章第三小节近200个字对夹竹桃是只字未提,我们不禁又要生疑: 季羡林 先生作为一个大作家,语言学家,怎么就写了这么一大段跟主题毫无关系的话呢?这第三自然段是不是可以省去不写呢?
2、揭示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对比映衬,更能体现出夹竹桃的花期长,有韧性。
3、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文章开头指出夹竹桃是自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后讲了爱上夹竹桃的原因,这一头一尾犹如一股绳,把有些看似与中心无关的与其它段落紧紧地拧在一起。同学们这就是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五、补充阅读——由花及人——感知季羡林的高尚的人品(5分钟)
1、拿出老师课前下发给你们的资料,迅速地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季羡林, 1911年8月6日 出生(今年97岁),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同时他还享有“国学大师”“国宝”等荣誉称号。 他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多岁就遭遇文化大革命,从此命运充满波折,劳改、批斗,没有了自由……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向生活低过头。 在北京大学担当系主任期间,他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开始写作,古人曾用“闻鸡起舞”来形容学习勤奋的人,季羡林却是“鸡闻他起舞”。他的学术成就如数家珍,单单散文就达到100余万字。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而情感却像酒一般香醇。 季羡林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2003年,季羡林因疾病缠身住院治疗,但是即使是身居医院,他也从来没有因此停止过学习,他还是不停地写作,把病房变成了书房。五年的病榻生活,著成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在《病榻杂记》中,季先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比较之后,在病榻上以《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节内容,幽默而又谦虚地昭告天下: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别人加在他脑袋上的桂冠统统摘下来。并反复强调自己很平凡,没什么大不了的。 |
2、学到这里,你们觉得作者还只是仅仅在赞扬夹竹桃吗?(他似乎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要做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有韧性的人,他喜欢有这样的品格的人。)
3、中国文学有个传统观念,就是——文如其人。这样的夹竹桃,这样的韧性,从夹竹桃的身上,你看到了作者季羡林的什么品质。 (他像夹竹桃一样有韧性。 他是大学者,但他不炫耀自己,不张扬自己。他活了98岁,他的生命力像夹竹桃一样顽强 我感到他很朴实。 我感到他就是一株夹竹桃。)
4、夹竹桃感动他了吗?是夹竹桃的什么感动了他?(是夹竹桃的韧性感动了他,是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坚强不屈,朴实无华……感动了他。)
5、对,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面对颁奖主持人,面对闪着银光的奖杯,他还是非常谦逊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同学们,你们想听一听写给 季老 先生的颁奖词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6、我们感动于这样的季羡林,我们思考这样的季羡林,他,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季羡林 先生因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他的幻想,于是他爱上院子里的夹竹桃,但却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学了这篇课文,希望 季羡林 先生也会成为你们生命历程中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一个人!
六、作业
1、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造句:把子下列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并用“无……不……”和“无不”各造一句句子 。
①爷爷天天锻炼身体,因此他虽年过七十,但身体仍很硬朗。
②蔡小丽很喜欢读季羡林的书,从《牛棚杂忆》到《季羡林文集》再到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每一本都细细品读过了。
3、有兴趣的同学去读读季羡林的原文《夹竹桃》,想一想,夹竹桃成为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板书:
夹竹桃 默默无闻
最值得留恋 花色 奇妙有趣 毫不张扬
花期 韧性可贵 爱 坚强不屈
最值得回忆 花影 引起幻想 朴实无华
自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