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P68~P69例题1,试一试,练一练及P71练习十二1~3。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乘整数。学生之前已认识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性质和加减法的计算,本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通过小数加减法与整数乘法来教学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知道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教学难点: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加法和减法,那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小数乘法这类题目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就来研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题:出示水果不同季节的西瓜价格,
夏季每千克0.8元,冬天每千克3.25元,分别买3千克要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 板书: 0.8+0.8+0.8 0.8×3
问:用乘法做的根据是什么?(单价×数量=总价),0.8×3就表示什么?
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小数乘整数。(完善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问:你能算出夏天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钱吗?(2.4)
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我们还没学,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这个结果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一试,看看谁的方法多。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师:把你的想法和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1、用加法:0.8+0.8+0.8=2.4(元)
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求?(0.8×3就表示3个0.8相加的和是多少)
2、用单位换算法:0.8元=8角 8角×3=24角=2.4元
3、用计数单位想: 8×3=24那么0.8×3=2.4
这里是求0.8×3,为什么先算8×3呢?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适当提醒:0.8里的8表示什么?(8个0.1)那8×3=24,就是有24个0.1,24个0.1就是2.4。
谁能完整的把这种想法再说一遍?
鼓励过渡:刚才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想出三种方法计算出了0.8×3的结果。
(2)试算冬天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了吗?
列式: 3.25+3.25+3.25 3.25×3
1、先用加法计算,再试着用乘法计算,为了计算正确,可以列竖式来算。
2、交流做法,说理。
过渡设问:小数乘整数,得数肯定是小数,那得数的小数位数如何很快的来确定,与前面的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三、继续探究小数的位数
1、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8×53
4.76×12
103×0.253
追问:如果因数里有四位小数,那么积是几位小数呢?
2、小组合作:请各小组拿出一份这样的表格。听好要求:小组内任意写两道小数乘整数的算式,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数乘整数的算式 |
猜想积的小数位数 |
实际积的小数位数 |
|
|
|
|
|
|
3、同学们,积的小数位数我们已找到规律了,那计算还用愁吗?
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
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然后:能化简的再化简。
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与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 小数与整数相乘,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过渡:当碰到数字很大,不能口算了,有没有计算器帮忙,那该怎么办?
四、试着探究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试练一练用竖式计算:(4个)。
集体做,指名板演。
竖式中可能会出现数位对齐和小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数位该怎么对齐?为什么要末位对齐?
2、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必要点小数点?
(因为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当成整数乘法来算的,所以要末位对齐,计算过程中也不必点小数点。)
质疑:为什么72×0.45 和3.52×600的积的位数比我们先前的判断少了呢?
归纳小结(结合板书)
小数和整数相乘,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然后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也有几位小数。不要忘了:积是小数的末尾有0的要化简哦
注意:末位对齐 积的小数点位置 积的化简
五、综合练习
1、 填一填1)0.4+0.4+0.4=( )×( )=( )
2)2.6 ×3表示( ),积是( )
2、口算:(1)0.7×8 0.9×5
(2)0.07×8 0.09×5
(3)0.007×8 0.009×5
现在算得很快,口算诀窍: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算,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
3、生活问题:
熊猫贝贝开了家水果超市,但它用来算账的计算器坏了,计算器的显示屏上显示不出小数点,你能帮它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吗?
已知:148×23 =3404
那么:14.8×23 =
148×0.23 =
148×2.3 =
1.48×23 =
全部完成后追问:这四道题目都不一样,为什么第1、2题的得数一样,第3、4题的得数一样?
(第1、2题的因数都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第3、4题的因数都有两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两位小数)
2、练习十二第2题
读题后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
因为光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这道题让我们略去从打闪起到看见闪电的时间。雷声在空中传播了几秒?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那么要求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就是求什么?
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板演。
3、练习十二第3题
读题,了解题意,讨论:他中途要不要加油,可以怎么想?
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计算教学”的课型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通过对这段内容的理解,觉得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精辟的界定。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算用结合”。
本着这样的理念,今天我就立足于教材、教参,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原则,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计算教学的常态课——《小数乘整数》,为自己提供一个研究的素材。因为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又繁琐,上完后一直在思考:想这样一类计算课如何来设计?如何来教?有没有模型套用?…… 总的一句话,如何上出精彩高效的课堂?
教学实践让我觉得计算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
在实际问题背景下,获得计算的方法,懂得运算的道理,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计算能力。真正做到“算用结合”。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有时也想,计算教学只要教会最佳方法,学生会算,做正确就好了,不必讲讲几种方法,觉得啰里啰嗦。今天细细想来,算法多样化,是计算课教学追求的必然,所以,用一道简单的小数乘整数,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几种算法:根据元角分的单位理解;根据小数单位理解;根据乘法的意义理解。再然后让学生比较出3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即是看作整数相乘。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算法,算法相同,但是算理的基础并不同,充分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了思想方法,学生思维开阔,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我还觉得让学生有较扎实的计算能力必须做到如下三点:1、抓好算理;2、讲清方法;3、适当的笔头、口头训练。
但我也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与解决问题相接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如果把计算教学局限计算本身,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这在新课程理念下是行不通的。
我还想说:当学生学会思考算法,明确算理之后,不必马上去解决问题,还要侧重加强在计算方法,技能技巧上的练习。在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之后,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鱼和熊掌两者不能兼得,我们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落实了计算的技能,两者总会所偏重。但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要以计算方法、算理等技能为主。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过多追求花样的翻新,亦不要太多的关注形式的求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双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教学落到实处,平实中见新奇。
我们的追求就是:“扎实、朴实、真实”的有效课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