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虽然他们各自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优秀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众所周知,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是“四绝”,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只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了本节课。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难点则是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转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用水墨画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2、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已学的或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3、通过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收集“诗配画”的儿童读物,准备多首唐诗宋词。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采用猜一猜,看画背古诗的游戏教学方式,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并让学生讨论:
1、你是如何从范画的欣赏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
2、你觉得哪一幅配画你最喜欢。为什么?请从画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加以讨论。此步骤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范画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评价,并且形成初步的审美观。
二、教师以杨万里的古诗“小池”为例当堂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提出观看示范的几点要求:
1、在老师给古诗配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水墨造型最基本的有哪些因素?
2、老师抓住了古诗中的哪些诗词进行配画?
3、老师是按照什么样的绘画步骤去表现诗意的?此步骤是让学生学习水墨配画的基本技法。
三、配画实践。
1、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准备用怎样的水墨技巧给它配画?
2、你觉得老师展示的配画和古诗贴切吗?如果你有更好想法就来改改吧!
四、巡回指导 时 老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画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给予鼓励。
五、评价。
1、是否恰当地表现了古诗的诗意。
2、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基本技法。
3、是否是自己的创作。
六、课外延伸。将自己的配画作品在班级展出,看谁给古诗配画配得最好。有机会自己再画一遍,看看能不能体现出新的诗意。
课型总结:
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像丰富,语言朴素。因此,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诗在画面中的安排位置不尽人意,学生对诗的灵活摆放有点不知所措。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在课中要想办法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