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亮》教学设计
作者:杨丽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4  更新时间:2025-01-15 9:50:01  文章录入:杨丽洁  责任编辑:郭立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册第2单元第5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月亮以及月相盒模型,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2通过观察月亮位置的变化,知道月亮也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3愿意观察月亮,感受月相变化的神奇。  

4. 通过阅读人类观察月亮的科学史,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点】  

通过画记忆中的月亮、看月相盒中的月亮以及观测实际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够观测月亮的移动,知道月亮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教学准备】  

月相盒、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出记忆中的月亮  

1、出示猜谜小诗引入课堂: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  

提问: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呢?(板书:月亮)  

2、你们对月亮还有哪些了解呢?  

3、你们看过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呢?画一画记忆中的月亮。  

教师将部分学生画的月亮张贴在黑板上  

4、进行分类比较,选择出不同的月亮形状并进行描述:月牙;半圆;圆等。  

【意图解析】说到月亮,每个学生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个环节的设计就在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月亮形状的认知,并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将其具象,推动聚焦本课研究的主题,突破重难点。  

(二)看月相盒中的月亮  

1、教师出示月相盒,介绍使用及观察的方法。  

2、将月相盒里看到的月亮形状画出来,比较哪些是看到过的,哪些是没看到过的。  

3、给刚才分类的记忆中的月亮按照在月相盒里看到的形状进行排序。  

4、出示:月相图。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月亮的形状是会变化的,从月牙,变成半圆,再变成圆,然后又变成半圆,变成月牙。  

【意图解析】利用教具完善学生头脑中对于月亮形状的认知,在课堂上经历一次从月初到月末完整观看月亮的过程。  

(三)观察月亮位置的变化  

1、提出问题:在一个月当中,月亮有形状的变化,在一天当中,月亮会有位置的变化吗?月亮也会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吗?  

2、观察月亮的位置移动时也要像观察太阳那样选择固定的位置。  

3、观察任务可以提前一天布置,如观察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月亮的位置会不会变化,课上进行交流。  

4、小结: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  

【意图解析】能够在晚上实际观察月亮,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月亮与太阳运动方向相反的前概念。但是此项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布置,甚至进行一些奖励和督促,效果更佳。  

(四)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月亮  

1、播放视频,介绍人类认识月亮的科学史。  

视频解说词: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古代,古人遥望月亮,却没有办法登上月球一探究竟,只能依据月亮上的景色进行想象。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月亮上住着嫦娥仙子。她带着一只玉兔,住在月亮的广寒宫里。直到1609年夏天,科学家伽利略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就是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凭借望远镜,终于看清了月亮的样子。伽利略发现月球表面有崎岖不平的现象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96972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201812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91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介绍望远镜:在天文学上,天文望远镜是必不可少的。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它对于人类观察宇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出示简易的望远镜,引导学生观察:望远镜上一般有两只镜筒,一个是物镜,还有一个是目镜。  

教师介绍望远镜的使用方法:第一步物镜要对准观察物,第二步目镜对准自己的眼睛,第三步调整望远镜筒身的长短,直到看清图像。  

注意: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光源,尤其是太阳,会对眼睛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  

4、布置学生课后利用望远镜将看到的月亮表面的样子画出来,与伽利略当时绘制的月亮表面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5、对学生实际观察后画下的月亮要做一些分析,教师要特别针对学生可能点出的黑点或凹凸面要进行肯定,以纠正学生认为月球表面光滑洁净的错误概念。  

【意图解析】利用视频进行科学史教育,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类认识、探索月球的历程。像伽利略那样,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增强学生观察天空中星体的兴趣。  

   

板书设计:  

看月亮  

不同的形状:月牙→半圆→圆→半圆→月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