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
作者:安文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0  更新时间:2025-01-09 12:05:30  文章录入:安文钰  责任编辑:郭立丰

25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 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 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体会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1课时  

活动一:借助资料,初识鲁迅  

一、单元导入,认识鲁迅。  

1.在我们国家,有一位文坛巨匠,他身着一袭长衫,目光炯炯有神,留着精神的板寸头,身型消瘦却精神焕发,整张脸最具有标志性的是他那浓密的、呈“一”字型的胡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预设:鲁迅。  

2.  快速阅读单元导读页上的鲁迅资料,了解鲁迅文学成就。  

3.  出示关于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笔名的由来。  

4.  同学们,本次交流会我们将通过一组作品的学习来走近这位伟人。今天初读的第一篇文章节选自《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  

二、通读全文,梳理内容。  

1.自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词语。  

2.理解难懂词语,疏通词句。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带-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的-地)。  

2)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教师点拨:其实,这些并不是错别字。因为鲁迅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那时一些字词和现在的写法是不同的。  

3)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家景:家境)  

4)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值年:轮到我家做祭祀的那年)  

5)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仿佛:差不多)  

6)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预设:“便是”是“即使是”“就是”的意思;“没有知道”就是“不知道”这话意思是即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无端”就是“没有来由”。  

7)“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  

预设:“素”是“向来”的意思,“素不知道”就是“从来不知道”。“如许”就是“这样”“单知道就是“只知道”。  

3.梳理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小说。阅读小说,要特别关注小说中的人物。课文主要写两个人物,一个是少年闰土,一个是“我”。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回忆——相识——相处——离别。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顺序。  

2)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的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活动二:初识鲁迅笔下的闰土  

1.读第 2~5自然段,制作人物信息卡,介绍闰土。  

        

2.聚焦外貌描写。  

小组交流: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3.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绍兴农村的健康可爱、受人疼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活动三:鲁迅记忆中的闰土  

1.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情景,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  

2.分享阅读感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个语句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色彩鲜明的景物,呈现了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烘托了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  

——这个语句描写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身手敏捷的少年。  

3.尝试背诵  

4.引导关注写法,获得写作经验:作者为什么把这段话放在开头呢?这样写好在哪里?  

预设:把这个场景放到开头,就像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把一个可爱的、勤劳的、能干的、勇敢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借鉴。  

5.拓展练笔:第1自然段的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请你仿照第 1自然段写一写。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故乡》《朝花夕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