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 |
作者:周丽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25-01-09 11:34:14 文章录入:周丽芳 责任编辑:蒋丽娟 | |
|
|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 2.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感知王戎的形象。 3.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内容,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古文 1.出示单元页和第八单元的目录。有什么发现? 这个单元故事的主角都是青史留名的俊杰,一起来读单元导语——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悠悠岁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歇,只有才智杰出的人才会留在历史书卷上。本单元,我们将共同翻阅中国历史典籍,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作中华智慧少年本节课就让我们品读历史人物故事,探秘历史人物的童年智慧。 3.导入: 猜历史上的天才儿童,猜甲骨文“戎”字引出主要人物。 4.齐读课题。 示范书写“戎”。长横写完写短横,主笔斜钩要有力,最后一点别忘记。 出示图片,理解戎的意思。一戈一铠甲,合在一起,武器的总称,也指军队或战斗。 5.了解“竹林七贤”,注意注释当中的“自幼聪慧”,引出古文。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任务一:故事我会读 (一)课题 1.再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不取,即不摘,道旁,道路旁边。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你们看这个课题。就是讲的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 (二)古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请同学评价读得怎么样。 3.学习生字。 出示:诸 诸小儿 诸儿 竞 竞走取之 唯 唯戎不动 第一行:小组读。第二行:指名读,强调竞的后鼻音。第三行:全班齐读。 4.再次齐读全文。 5.学习划分节奏的方法: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6.指名学生读课文。 7.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三、理解古文,品悟智慧 任务二:故事我理解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用之前的方法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 3. (1)学习古今异义:尝——曾经。走——跑。 (2)学习“之”。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李子) 人问之。(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取之,信然。(李子) 4.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5.读到这里,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从哪里体会到的? 请学生说王戎是怎么思考的,相机指导。 面对这样诱人的李子诸儿选择的是(摘)。(板贴:李子) 唯戎他不动。我想问,他是真的没有在动吗?他在干什么呢。 得出王戎的思考过程:果子是甜的,人家都去摘,就不会有这么多。 因为果子是苦的,人家都不摘,所以才会有这么多。 6.小结:是呀,面对这些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的人竞相取之,可是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冷静推断。(板书: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
四、再读古文,讲好故事 任务三:故事我能讲 1.小王戎,年仅7岁,如此聪慧,实乃奇才!他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就被刘义庆收藏到了他的《世说新语》当中,不过在这本书当中啊。他是这样呈现的。 出示没有句读的古文,学生读古文。 出示挖空的古文,学生尝试背诵。 2.我们背过了文言文,现在能不能讲讲这个故事呢?我们在讲的时候,要声音洪亮,能够加上人物的心理、动作这些细节就更好了。 3.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是不是该有掌声?这样精彩的故事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好故事”了。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王戎的另一则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4.《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这样智慧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上今天的方法。去读懂它。更重要的,还要去讲好它,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