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 tooth 教学反思
作者:yxy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23-01-13 9:17:49  文章录入:yxy8  责任编辑:yxy8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将近五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动物身体部位话题有所接触,能够简单地描述自己身体部位的特点等,但是对于本文中出现的有关牙齿的西方文化了解并不多,仅在牛津英语(上海版)5A M4U1 Seeing the doctor中略有了解,需要在阅读中逐步了解,同时也需要教师对西方文化中牙仙子的基本信息进行课外拓展介绍。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强,善于提取图片信息,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同时积极思考,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基础,可以对绘本内容进行推测和提问,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提示,复述文本内容。学生们活泼好动,热爱表演,有表现力,喜欢扮演,可以尝试在小组中进行分工表演或复述活动。

通过谜语激活学生思维,自然引入到今天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交流相关信息,进一步激活与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主动参与文本互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从而引出baby toothpermanent tooth两种牙齿类型,渗透关于牙齿的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封面信息进行首轮猜测,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来。

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并以此引导学生阅读绘本。

学生自主阅读,在拼图阅读活动中获取细节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

师生共建story map,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大意,完成重点知识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观察书中第2页的图片,把故事情节融于师生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思考本掉牙后的心情。

通过图片,师生交流完成绘本第4-5页的阅读,通过教师设置问题“Why did Mrs Green put Ben’s tooth in a little box?”,调动学生思维表达个人观点。

通过戏剧游戏:定格画面(详见附1),学生运用肢体形态,复制本拿着牙齿见到妈妈后的一个凝固的视像画面,并推测在此场景下,妈妈可能会说的话。

通过听读、图片观察、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对“tooth fairy”意思的理解,为后续的阅读做铺垫。通过Character Conversation 让学生模仿Ben对妈妈语言的反应,也对后续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不断验证自己猜想的好奇心。并通过问题“Did Ben believe Mum?Will Ben follow Mum?”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深入思考,修正自己的预测,调动思维发表个人观点。

通过戏剧游戏:坐针毡(详见附2),让学生通过扮演Ben,并以Ben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是否会听妈妈的话,把牙齿放在床,并简要阐述理由。在故事的阅读中,体会Ben语言和行动上的矛盾,老师通过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提升思维的深度,体现思维的批判性。

通过观察图片,预测故事的发展,自然过渡到本看到牙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枚金币。让学生推测到底是谁取走了牙齿,启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在讨论到底是谁拿走了金币的过程中,自然渗透牙仙的文化和妈妈的爱陪伴成长这一主题。

学生通过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有感情地指读故事。

通过讲述牙齿宫殿的故事,给此绘本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并在故事中,传递给学生保护牙齿的理念。

故事后,请同学分享自己掉牙的经历,进一步建立与本绘本故事相关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的联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