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者:zlf28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00  更新时间:2022-06-29 10:58:53  文章录入:zlf286  责任编辑:jljh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诗歌告诉我们,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  

诗歌共有两小节,前后对比着写出“我”对夜色由害怕到接受的心理变化。第一小节用具体事例描述“我”的怕黑,两个事例都用了“一……就……”的句式,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节讲“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发现夜色的美好,诗歌生动、活泼地写出孩子眼中的夜色: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本单元句子学习的重点是“读好长句子”,虽然没有在课后出现这一要求,但第1、2节中都出现了较长的句子,需要进行指导和练习,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长句子的意思。  

这首儿童诗还有一个语言现象,就是在每小节的最后都用上了省略号。这个省略号,不仅使诗歌语言显得凝练,而且还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回顾整个课堂,我在教学本课时,利⽤课件播放歌曲《⼩星星》引⼊,让学⽣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课⽂。然后让学⽣⾃读课⽂,⾃学⽣字词,对课⽂中出现的字词,采⽤⾃由读、指名读、领读等多种形式,为学⽣扫清字词障碍。教学设计符合低学级学生的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环节很清晰,课堂氛围很热烈,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进步是平和的心态,讲课的过程中没感觉到紧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让学⽣课前提问,然后通过读课⽂等⼿段逐渐解决简单问题,在理解课⽂的环节就抓住⼀个⽴⾜于⽂章的整体直指向⽂本的主旨、学⽣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解上的难点来引导学习。最近,在反思我的这种⽅式是否适⽤于低年级,想到了这种⽅式的⽬的和效果培养学⽣质疑的意识和能⼒,决定还是坚持⽤下去,这样,在具体的语⾔环境中理解⽂中词语的意思。如,“微笑”在⽂中是“花草”微笑“夜⾊”下的微笑“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时发现的夜⾊下花草的微笑像“⽩天⼀样。”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发挥重点词语在⽂中的关键的作⽤。如,“微笑”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样的画⾯;描述画⾯,说出夜⾊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丽的;由夜⾊下花草的美丽进⼀步拓展、延伸到夜⾊是美丽的。最后,我让学⽣带着⾃⼰对夜⾊的理解齐读课⽂,读出我的胆⼦由⼩到⼤的原因。同时,使学⽣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懂得⿊夜也是⾃然界⼀道独特的风景,要做⼀个勇敢的孩⼦,从⽽培养学⽣亲近⾃然、热爱⽣活的情感。  

本节课在识字的问题我认真做了推敲,课后词语也可随文指导,让学生在句子、文章中学习词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应该尝试着引导学生品味一下,不做繁琐分析,只做简单的引导,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