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 |
作者:yanglij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8 更新时间:2022-06-24 16:13:15 文章录入:yanglijie 责任编辑:jljh | |
|
|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自主的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知道了旗杆高10米,橡皮长6厘米,想要知道牛奶盒高是1( ),这时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部分学生预习了本课知识会很快回答出:牛奶盒高1分米。通过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认识“10厘米是1分米,20 厘米是2分米”,让学生知道长度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直尺,进步明确 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并由“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引出对毫米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要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进行测量时,让学生借助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逐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描述或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认识分米时,通过“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认识毫米时,通过“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列举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直观感知毫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从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看看厚度大约是多少”,以及“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1毫米”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实际长度的体验。此外,还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好奇心极强的低年级学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探究的兴趣,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