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aw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96  更新时间:2022-01-21 9:31:32  文章录入:awy  责任编辑:yanzi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全文共17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叙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课堂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他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是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是写周恩来亲眼所见,一位中国妇女受到了洋人的欺侮,然而一旁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最后课文小结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围绕语文要素就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学习通过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在字词教学环节,我并未面面俱到地将每个字词进行理解,而是让学生从字音、笔顺、语境等方面多角度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达到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联系到一起。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环节,引导学生找出三件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来进行概括,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准确。在教学环节中多次指导学生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次朗读是课一开始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是效仿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第三次是在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切体会后朗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到周恩来志向的伟大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找出文章 “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情”时,部分学生找不出是三件事,应该先让学生赵一找文中的时间,再让学生说发生了几件事,这样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易于学生接受。  

2.由于部分学生已经参与过磨课,课堂上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也很踊跃,导致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举手的孩子身上,忽视了班里的后进生,他们发言的机会微乎其微,同时留给他们思考的机会也不多,造成课堂过于流畅,一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导致无法给学生引导。文中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概括事件时就应该将周恩来作为主人公来概括: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目睹中国妇女受欺负,体会“中华不振”,这样让学生加深印象,明确主要人物。  

3.本课在教学时未理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件事与第三件事有着递进关系,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两件事有着因果关系。先是耳闻“中华不振”,再是目睹中国妇女受欺负,从中体会到“中华不振”,因此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学时应该点拨学生它们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运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把三件事串起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