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aw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75  更新时间:2022-01-21 9:21:13  文章录入:awy  责任编辑:yanzi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惑”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占据、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运用关联词连接两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运用关联词连接两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品读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长津湖》,给你怎样的感受?现在你觉得我们国家怎么样?(富强、强大)  

2.是啊,现在的中国相当强大,可是,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少年,说了这样一句话,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崛起”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山峰等突起;二是兴起的意思。在这儿,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兴起)兴起就是由弱小变强大,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4.通过预习,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这就是周恩来年少时立下的志向,让我们像他一样坚定地读一读——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扫除障碍  

1.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少年周恩来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① 占据    中华不振    训斥  

“占据”是什么意思?(霸占,强力占有)文中说外国人占据了哪里?(奉天一些地方)其实,那时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这张图(出示图片),图中只有黄色这些地区是没有被外国人占据的。  

外国人之所以能占据中国这么多的地方,是因为——中华不振。“振”就是振兴,那中华不振就是——  

② 若有所思    疑惑不解    难以忘怀  

这些词都是写谁的?(周恩来)  

“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若”是好像,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就是——周恩来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③ 魏校长    严肃     连声赞叹    为之一振  

   “肃”是个生字,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它的笔顺,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橫折、橫、橫、竖、撇、竖、撇、点。(田字格)  

   “赞叹”给它找个近义词:赞扬、赞美。“连声赞叹”就是说——接连不断地称赞。  

    “为之一振”正音“为”,第四声,文中说魏校长为什么感到振奋?  

板块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文章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情?(三件事)  

2.分别是哪三件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三件事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做了什么,完成这张表格。  

引导: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圈圈画画。  

出示表格:  

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周恩来(看见、体会)  

3.现在,你能根据表格把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交流:① 新学年开始了,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提问。板书:立志  

② 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听到伯父说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他感到疑惑不解。板书:听到  

③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妇女受欺负,被中国巡警训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看到  体会  

4.同学们,概括一件事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做了什么这些要素进行概括,这是我们第四单元的学习重点,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5. 那么我们怎么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不能把三件事连起来呢?)好,那咱们就按照你们说的方法把三件事的内容连起来,组成一段通顺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⑴请同学们自己先尝试着连起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⑵哪一件事情先发生?(先是十二岁那年,接着是一个星期天,最后是新学年开始了)  

⑶哦,原来作者不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这种写法叫“倒叙”。板书:倒叙    所以我们又学到了一个写作方法,当你想要强调原因时,将原因放在后面。  

⑷现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一说。谁,干什么,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说简洁。  

6.刚才我们把事情连起来说是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上关联词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也能说清楚主要内容。  

出示:之所以……是因为……  

用上这组关联词,你会说吗?出示填空: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周恩来之所以(        )是因为听到(     ),看到(        ),体会到(        )。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今后概括主要内容就难不倒大家了。  

板块四:学习立志,初步走近周恩来  

1.我们先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第一个故事,自读第110自然段。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2.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填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  

(1)  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2)学生填空,理解“家父”“光耀门楣”的意思。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3)这里为何要写同学们的回答,不直接写周恩来的回答?(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板书:衬托  

4)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从哪儿看出来的?  

显红: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他内心很明白;“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态度坚决。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连声赞叹,魏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此生!)  

(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此生!”这句话。屏显:有志者           ;此生指         

校长让同学们效仿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炽热的爱国情怀。)  

3.分角色朗读: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其他地方我们一起读。  

4.总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搜集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搜索关键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的时代背景”等。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倒叙          立志  

中华不振  

听到、看到体会   

周恩来  

      衬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