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反思
作者:成建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10  更新时间:2022-01-20 10:08:07  文章录入:cjd  责任编辑:yanzi

         第一次试上,各环节时间安排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导致重要板块没有展开,主体教学目标并没得到很好落实,只是蜻蜓点水。第一板块导入环节中讲解到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出处,化用“岳王墓”的对联和徐锡麟《出塞》中的诗句,然后要求学生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本来设计意图是通过材料补充加深对文中诗句理解。结果适得其反,这样耗时吃力。课题本身是文章主题,不好理解,补充的岳王墓对联和徐锡麟的诗句又是一个陌生点,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下,就要理解,勉为其难。第二板块检查生字词和完成思维导图,生字词的选择不够精要,完成思维导图对学生阅读寻找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求特别高,没有铺设台阶。第三环节抓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多,这个环节就没能充分展开,另外,最重要的解决“如何去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考虑也不太充分、得当。  

    一磨后修改,第二次试上,第一板块去掉了题目出处的讲解和意思的理解。补充了“毛主席三个儿子”、“抗美援朝”资料,但是对于第三板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帮助并不大。学生在第三板块,还是没有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悲痛、思念、深沉的爱这丰富而真切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感情朗读时,就没有情感理解的支撑了。  

    所以,在两次上课后,我存在最大的困惑:当革命题材文本和学生存在较大距离感时,怎样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深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