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
作者:xw70011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95  更新时间:2018-06-29 13:35:34  文章录入:xw700116  责任编辑:jljh

《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资料利用:  

  1、 课前和学生共同收集跟机会有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等。  

  2、 经验链接:结合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想想或者问问亲戚朋友有没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苏格拉底说的话。  

  3、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4、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是精辟的。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说的这三次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研读文本  整体感悟  

  过渡: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学习第一句:“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请一位同学当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  

  2、指名读  

  3、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4、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5、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就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6、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郑重、平静)  

  7、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你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也听懂了,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苏格拉底又说了第二句话。  

(二)学习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时间已经没有了,机遇已经没有了……)  

      

过渡:难道他们没有认真摘麦穗吗?学习34两小节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默读这两段话,看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圈出摘麦穗时的动词。  

2、边读边想象弟子们在麦地里摘麦穗的情景,帮他们找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原因。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想象他们当时心里的想法,你认为该怎么读?可以配上他们的动作)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3、小结:所以这时,引读----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假如你就是摘麦穗的弟子,此刻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4)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4、小结:引读弟子们总认为——总以为——  

  5、弟子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6、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样开导的?  

   

  (三)学习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出示齐读。  

  2、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  

  (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他在借摘麦穗告诉弟子人生的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4、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苏格拉底借麦穗说明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了吗?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齐读  

3、请大家再认真读读每一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这句话也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看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另一种是东张西望——就像文中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时的态度。(提醒分号的用法,两个分句,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说追求就是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就是眼前的机遇,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在的机遇  

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理解。  

7、有了这样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让我们把这句话牢牢地印在心里。齐读。    

8、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教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9、老师总结:  

  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走进麦地,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这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在的机遇。希望你们能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四、巩固作业,升华理解。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摘抄关于机会的名言。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