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伙伴学习案例 | |
作者:陈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36 更新时间:2014-10-22 19:28:17 文章录入:chenlei 责任编辑:yanzi | |
|
|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言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言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与寓言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个故事大王,他是个奴隶,却知识渊博,聪明机智,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的名字叫(伊索)。他编的故事就叫《伊索寓言》,上节课了解三个小故事的故事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复习 默写本课所学的生字词,然后学生互评。 (三)、品析语言 1、这三个故事有趣好玩,你们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了。(出示)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指名读这三句话,说说分别是谁说的呢? 2、比较一下,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么相通的地方在哪呢?(学生思考) 3、这三句话都是骗人的,都是谎言。板书:谎言 (四)、追寻说谎原因 1、两只狐狸和牧童为什么要说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谎言背后的秘密。请各个伙伴学习小组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挑选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在文中画出具体的词句,能够说明他们说谎的原因。(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最后讨论一下各则寓言的寓意各指怎样的人?(出示) 分享阅读收获(伙伴学习小组交流) 2、 交流 (1)狐狸和葡萄 A、先请一、二两组分角色朗读故事,然后小组成员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狐狸说谎的原因。 自己欺骗自己,它说这句话是来安慰自己的。板书:安慰自己 B、听狐狸的口气,是不想吃葡萄了吗?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真的不想吃葡萄了呢?(不是)那么从哪里看出它其实很想吃呢?(学生回答) 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你能体会此时狐狸的心情吗?(失望、无奈、遗憾、酸溜溜) 狐狸吃不到葡萄,马上就离开了吗?它有没有说些什么呢?(出示)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边走边回头”说明什么? 葡萄真的是“酸”的吗?(联系上文说一说)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再出示)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2)牧童和狼 A、先请三、四、五三组分角色朗读故事,然后小组成员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牧童说谎的原因。 玩、无聊、寻开心 板书:寻开心 B、思考:课文中,出现两次牧童大叫,两次大叫牧童的心理有什么不同?(出示)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次大叫,说着玩,骗骗大家。你怎么知道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二次大叫,真的求救,惊慌害怕。这个时候有人来帮忙吗?(没有)为什么?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再出示)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3)蝉和狐狸 A、先请六、七两组分角色朗读故事,然后小组成员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狐狸说谎的原因。 想吃蝉,设下圈套。板书:设圈套 B、请同学们思考:狐狸是怎么设圈套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句子。(学生回答) 联系《狐狸和乌鸦》一文,狐狸就是用这种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嘴里的肉的吧!思考:为什么乌鸦会受骗,蝉却没有受骗呢? (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没有自知之明,蝉很聪明,善于思考,并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怀有戒心。)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再出示)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3、小结 同学们,从刚才三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谎言背后的心理,有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谎言是因为无聊,寻开心,有的谎言背后隐藏着阴谋和圈套。 (五)、比较拓展 1、我们默读课文,比较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伙伴学习小组讨论) (1)、这三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道理 (2)、每篇故事中,都有动物。主人公都是动物。 (3)、每个题目里面都有一个“和”字,都是用什么和什么来比喻人与人的关系。 (4)、全属于伊索寓言。 2、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出示寓意) (1)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2)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3)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3、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呢?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农夫和蛇、狐狸和乌鸦。 4、拓展:我们这里的狐狸都是反面形象,有没有正面形象呢?回去阅读《伊索寓言》。
板书: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 安慰自己 寻开心 设圈套 (自欺欺人) (一贯说谎) (善于思考) 谎言
教后思考: 根据对学校的课题《小学生伙伴学习的生成机制与实践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上了这么一堂公开课。在上课前,我经常思考怎样在一堂课中体现伙伴学习呢?于是我进行了一下操作: 1、先在班级中生成学习伙伴,组成伙伴学习小组,使之更有效率。 2、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伙伴学习小组进行课堂教学。 3、平时也训练伙伴学习小组内的成员互评,增强学生的自信。 于是又了今天这堂公开课的课堂组织教学,也许是顾此失彼吧,虽然我关注了课堂组织体现伙伴学习,但是我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在听了多位老师评课后,我更是深有感触:这堂课的确存在着较多问题,语文,语文,应该更多关注语文性。联系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寓意;增加学生的朗读份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那就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能力;假如能更多地“沉”入词语去研究,去发掘,我们会发现更多地精彩之处。 我想,这堂课给了我启发,也给了我更多地研究空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