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家是歌乡 设计加反思 | |
作者:赵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95 更新时间:2017-01-09 9:41:17 文章录入:zq 责任编辑:yanzi | |
|
|
《我的祖家是歌乡》 设计 加 反思
教学内容: 1.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2.动:露一手(2) 3.拓展:台湾民族民歌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台湾民歌的风格特点,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2.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3.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及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 1.在歌声中“走进”台湾。 学生聆听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自由律动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名叫什么吗?它是哪里的民歌? 2.交流体验,感受台湾民歌特色。 (1)交流:谈谈自己知道的台湾方面的知识。 (2)欣赏:在《我的祖家是歌乡》背景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台湾及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等,教师作介绍。 师:在我国浩渺的东南沿海中有一颗美丽的绿宝石——台湾岛。它镶嵌于绸缎般的碧波之中,东临太平洋,西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岛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美丽多姿的阿里山、日月潭等胜景闻名天下,并且有“蝴蝶王国”“兰花王国”的美誉。当然,今天更吸引我们的是那里多姿多彩的歌舞。你瞧!那么多台湾民歌,你想听哪首? 3.民歌听赏会。 (1)、音乐游戏“点歌台” 《一只鸟仔》《天黑黑》《那卢湾》《卖汤圆》《丢丢铜仔》等。 (请一位学生点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同学们分享) (2)、欣赏民间歌舞《杵歌》并跳一跳。 A 多媒体展示《杵歌》表演,师简述杵乐文化。 B 师生用竹竿替代木杵,为歌曲伴奏。 (学生站成一个大圈或分组站成小圈进行表演) C 师生总结高山族舞蹈特色:舞蹈热烈奔放、淳朴自然,以歌舞抒发感情,以歌舞赞美劳动、赞美生活。 D 师生一起学跳基本的舞蹈动作。(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等。) (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作为舞蹈背景音乐。) 四、自主感受,表现台湾民歌。 1.欣赏台湾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师:高山族民歌丰富多彩,有抒情歌、舞歌、酒歌、儿歌和催眠歌等体裁。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新的台湾民歌,你觉得他属于哪个类别?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 2.复听歌曲,用拍手、跺脚、捻指、摆动身体等体态感受歌曲的情绪。 3.齐读歌词,交流词意。 4.用“LU”哼唱歌曲,同时用手势表示音高,感受旋律特点并交流。(一、二乐句相似,整个旋律向下走) 5.学唱歌曲。 (1)用自然纯美的声音轻声学唱歌曲。 (2)随琴视唱歌曲旋律,找出难点处听唱或教唱。 (3)学生讨论演唱形式:轮唱、领·合唱或男女生乐句接龙唱。 6.设计与表演 (1)讨论在歌曲的延长音处,怎样处理更能增强歌曲演唱的韵味,比一比哪组的设计最能表现歌曲的美感。 (2)分组表演,教师评价。 五、合作创编,升华情感。 1.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2.在慢速的歌曲旋律中朗诵《乡愁》,体会歌曲意境。 3.创作游戏——歌声送祝愿 (1)小组讨论创编。 (2)成果交流,评出最佳创作奖。 六、课堂小结,下课。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希望我们的祝愿能早日实现,一起去台湾,和高山族同胞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庆团圆的日子。 随着《我的祖家是歌乡》的音乐跳着高山族舞蹈出教室。
教学反思: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介绍高山族的“拉手舞”和“杵舞”,播放高山族最典型的舞蹈《杵舞》,进而让学生感受高山族风土人情的同时,表现和享受音乐舞蹈美的过程。之后学生根据我的示范学跳拉手舞一些简单动作,并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学跳舞中充分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培养自信合作的精神。 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好动力”。不是学生对现在的音乐课不感兴趣,而是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不感兴趣。要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一个兴趣点,让学生始终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渴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热烈,学生也变得更为积极。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应该导出学生的兴趣;应该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要想上好课,就应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努力学好声乐、舞蹈、器乐等专业基本功,真正的体会到、做到学无止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