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听课整理) | |
作者:luoya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26 更新时间:2016-06-15 16:45:24 文章录入:luoyan 责任编辑:jljh | |
|
|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今天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板书:渔歌子)。 2. 一起来读题。齐——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课件) 1. 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吧。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遍,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就很了不起。 (1)自由读(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指名读 ①读准音 ②读出节奏。 ③读出感觉。(吟诵感、停顿感) (3)齐读。 三、走进诗词,感受意境美 1.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2.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请你再读读这首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我们描述一下。 (1)自读。 (2)交流,点评。 3.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美景写下来。请你选择一个或者两个景物进行细致描写,写出色彩的美感,动静的对比,可以适当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1)学生练笔。 (2)交流,点评。 (3)让我们把想象到的画面放进词中再次感受。齐读。 四、走近诗人,体会心境。 1.和谐的色彩,优美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词中写道渔翁“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1)理解“不须归”。 (2)了解渔翁为何“不须归”。(板书:雨小、鱼肥、景美) (3)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志南《绝句》),细如牛毛的雨丝,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是哪里?对,世外桃源!渔翁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他还想回家去吗?所以,他摇头吟唱:——(齐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作者不须归除了喜爱这烟雨江南的美景,还有其他原因吗?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1)出示: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你对不须归还有更深的理解吗? 交流。 小结: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得 淡泊名利) (3)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4)正因为张志和是一个“心志平和”的人,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将《渔歌子》景物完整写时,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注意动静结合,以及加上人物心理进行景物描写。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 不须归 色彩和谐 淡泊名利 动静结合 悠闲、自在 |
|
![]() ![]() |